竹乡清韵
2022-10-14 14:48 来源: 洛阳市纪委监委网站

竹子一般生长在南方,但在素有“北国竹乡”之称的洛宁县,却能看到园接园、片连片的原生态竹林奇观。粗壮挺拔的老竿竹、细细密密的麻竹、“斑竹一枝千滴泪”的湘妃竹.....数万亩清幽幽的竹林,如绿海一般葱郁荡漾,令人心旷神怡。

洛宁有竹由来已久。据《后汉书》记载,五千多年前,黄帝的乐官伶伦就曾用洛宁金门山解谷之竹制成笙,创制了十二律吕。唐朝、清朝皇宫里的宫灯也都指定用洛宁淡竹为灯骨,尤其是乾隆年间,洛宁贡竹受欢迎的程度更甚于南方贡竹。
    洛宁人喜竹。种起竹子来就像带孩子一样上心,不论竹园离水源有多远,都要设法引来活水浇灌,按时节给竹子起垄、涵养水分、保护竹根,逢冬日下雪,更是要踏着积雪钻进林子,一根挨一根晃掉竹梢上厚厚的积雪,免得压断了竹竿。为方便养护,不少人干脆就把家安在了竹园里,成了名副其实的竹林人家。

竹乃灵性之物,“未出土时便有节,待到凌云仍虚心”,千百年来,无论历史如何变迁,无论时代怎样发展,竿竿翠竹清峻不阿、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始终投影于清流之上,净化着世风人心。

常年清风幕竹,绿竹的品质深受洛宁人的爱戴,坚贞不屈、高风亮节渐成了洛宁人的家训,在岁月的磨砺和代代相传中生根发芽,塑造着清正的风骨。

祖籍洛宁县东宋镇马村的宋礼是明朝永乐年间工部尚书,因清正廉洁而彪炳史册。宋礼在任十八年,“掌天下百官山泽之政令”,管“缮典经营兴作”之事,但宋礼财不妄费,役不妄兴,“镪镠亿兆经其用,棉帛毫丝不曾吞”,“卒之日,家无余财”(见《明史》卷一五三)。同僚不信,本奏朝廷,都察院检察一年半,确证宋礼官清似水,家贫如洗。“礼部尚书吕震请予葬祭如制”(见《明史》列传第四十一),宋礼方能如生前之愿,柩回永宁老家埋个小土坟。

祖籍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的革命烈士李翔梧是我党早期的军事人才,他以诗为武器,揭露和鞭挞当时社会的黑暗,播撒下革命的火种。1935年3月,李翔梧为掩护战友负伤,壮烈牺牲。多年以后,李翔梧的警卫员唐继章在他晚年的回忆中刻骨铭心地写道:“他喊着:同志们!为了苏维埃,你们勇敢地前进吧,从燃烧的地方踏过去,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的!’这个最响亮的声音,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,震撼着我的心灵,让我一生也无法忘怀……”

先驱虽已逝去,但其精神传承始终生机盎然。如今,绿竹之乡洛宁正逢蓬勃发展的好时节。在“忠勤厚正 创新共赢”的洛宁精神感召下,竹乡儿女披荆斩棘、砥砺奋进,处处展示着清正的气韵,蓬勃着发展的强音,竹乡人正以昂扬的斗志,豪迈的气概,步入新的历史征程。(李静)


责任编辑: 闫雅静
  • Copyright@2008-2013 中共洛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、洛阳市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
  • 豫ICP备05009955 地址: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8号
  • 访问统计: